|
|
|
鄂伦春族概况 |
|
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、布特哈旗、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、逊克、爱辉、嘉阴等县。人口6900余人(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)。
鄂伦春族的族名始见于清初。“鄂伦春”一词有两种含义:“使用驯鹿的人”和“山岭上的人”。
鄂伦春民族有自已的语言,属阿尔泰语系.......查看详细 |
|
|
|
·鄂伦春族的桦皮文化(图文)
桦皮文化是鄂伦春固有的传统文化,这一点在鄂伦春居室建筑上、生产工具中及手工艺器皿和饮食习俗,婚丧习俗中都占据了相当的位置。鄂伦春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,始终过着移动式的狩猎生活,直至定居前仍保留着这种习俗。
从鄂伦春传统手工艺品上看,桦皮制品和兽皮制品较为发达,而且这两种传统手工艺在他们自身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,集观赏和实用的性能。而这些艺术的起.......查看详细
|
|
|
|
|
·鄂伦春族的篝火节(图文)
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--篝火节。这一天,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,欢歌舞蹈,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。
傍晚,全乡男女老少全部出动,在山下的河边沙滩上点起一堆堆的篝火。先是向火神祭祀,鄂伦春族的男女老少都要面向篝火磕头祈福;然后,就是鄂伦春人的大聚会了,杀狍子的,烤鱼肉的,煮“手把肉”的,.......查看详细
|
|
|
|
|
·鄂伦春族的饮食
鄂伦春族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原始密林中,从事单一的游猎经济活动,因而其传统食品是野生动物肉,不吃粮食。和其他民族有了交换以后,才引进粮食。解放后,米、面成为主食。有“图胡烈”(油面片)、“布尔都”(疙疸汤)、“卡拉气哈”(烧金钢圈)、烙面饼、“枯儿枯玛”(油茶面)、“斜纳弯”(饺子)、“希楼哈”(肉粥)、“老考贴”(黏饭)、酸小米粥等。
.......查看详细
|
|
|
|
|
·鄂伦春族-手工艺术
手工艺术——刺绣和编织
鄂伦春妇女的刺绣有两种:在皮制品的皮板上绣图案和将皮板剪成各种花纹贴绣在皮制品上。刺绣的纹样有团花纹、波纹形花纹、单独纹样、角隅花等,分别绣在不同的地方,而且十分讲究对称艺术。鄂伦春族的编织艺术也很有特点。编织的原料有熊毛、犴毛、马鬃、马尾、线麻等等。利用这些原料,鄂伦春人编.......查看详细
|
|
|
|
|
|
|